醫學人文與社會及公共衛生課程
三分鐘了解醫學人文必修之懶人包
一、設立目標及沿革
陽明大學是以生物醫學為主軸所發展之大學,其醫學教育除了傳統的基礎醫學、臨床醫學以外,向來也十分重視社會醫學及醫學人文的課程。但過去受限於師資人力,欠缺「醫學人文」相關之教學體系,自2002年9月實施新課程起,重視人文及倫理教育,為培養醫學生自我學習及終生學習的習慣,乃開設「醫學人文」課程以強化醫師之專業道德倫理,並培育醫學生服務病患之精神。
本系醫學人文相關之課程由公共衛生暨醫學人文學科負責規劃,為強化醫學生人文素養,及讓學生增進對於各種社會因素如何影響群體與個人健康的瞭解,希望陽明所培育的醫師不只是治療個別病人的疾病,也能協助群體與社區預防疾病、促進健康。該學科整體之課程規劃與美國醫學院學會(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, AAMC)建議醫學生在行為與社會科學領域的訓練,包括公共衛生、人文與社會領域課程是一致的。
二、課程特色
本系公共衛生暨醫學人文學科所規劃的課程內容主要分成「醫學人文與社會」及「公共衛生」兩大領域。
「醫學人文與社會」領域強調「修身」的概念,探索發展符合現代學生需要的人文、倫理與醫德教育,協助醫學生在成為醫師的過程中,及早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與職業倫理。增加必選之醫療與社會課程、選修之醫療經濟學,整合成單一之社會科學核心課程。
「公共衛生」領域課程,是改良傳統的公共衛生課程,加強醫學生所必須的社會科學訓練,並延續對醫學人文的關照,透過公共衛生領域課程,強化醫學系學生對於各種社會因素如何影響群體與個人健康的瞭解。本領域課程包含:衛生政策、預防醫學、醫院管理學、環境與職業醫學等,及重要的方法學課程:生物統計學、流行病學。
縱貫課程的設計
課程雖分為二大領域,但此二領域之課程經過系統性的規劃,讓學生在修習完一年級至五年級的醫學人文與社會、公共衛生課程後,能夠前後融會貫通所學:「醫學人文與社會」的核心概念,從一年級的導論、二年級的服務學習、三四年級整合於PBL課程中、及五年級的醫學倫理。其中五年級的課程是在學生已開始於醫院實習後,同時回校上課,更能深入的討論倫理的議題。因此,醫學人文的概念,在一到五年級的課程中,時時不斷的重覆提醒。「公共衛生」課程,雖於三、四年級修讀,但其實在一二年級的醫學人文選修課程中,已提及病人、家屬、社會環境等等議題,因此在醫預教育中,已經對醫師與社會、人口有粗淺的接觸,到了正式修讀公共衛生領域課程時,除了很重要的方法學訓練,深入的學習各方面豐富的課程內容,更能確實培養兼具醫學臨床專業及人文素養,並與社會結合的醫師。


三、學習目標
(一)醫學人文與社會領域
醫學人文課程旨在養成學生之人文素養,以提供最專業與人性化的醫療照顧,教學目的定為:
(1) 瞭解在全球與區域的社會變遷下,現代醫學面臨的新挑戰、現代學發展新潮流,及其帶來的問題。
(2) 導正過度物質化與商業化的現代醫療。
(3) 透過學生的參與,探索發展符合現代學生需要的人文、倫理與醫德教育。
(4) 找回失焦的醫學核心-「人本」,將「科學」與「人文」結合完整的現代醫學。
(5) 培養醫學生對「生命」的尊重、關懷、感動與熱情。
(6) 協助醫學生在為醫師的過程中,及早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與職業倫理。
(7) 協助醫學生在臨床視野之外,具備更宏觀的「系統思維」與「社會責任」導向。
(8) 協助醫學生學習並應用知識管理的技巧。
(二)公共衛生領域
(1) 協助醫學生培養勝任臨床醫師所需之有關照護脈絡(context of care)的知識、技能和認知的能力。
(2)批判性的思考影響人口健康的因素和機制,特別是和弱勢或邊陲人口,新科技、制度、社會變遷相關的健康照護議題,期引發醫學生的研究興趣。